流傳了600多年的淮山故事
嗨,我是山格小薯。
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古老的故事。
關于我的身世。
▼山格淮山種植基地,請橫屏觀看
壹
觀音賜籽
在長卿鎮北部,兩座分別叫古巖山和大香山相擁組成的山谷腹地上,有個山格村。
公元1340年(元代至正年間),大香山腳下,來了一戶陳姓人家,主人叫陳智。
陳智平日里就靠著放養鴨子,囤積鴨蛋,拎到三里路外的長坑圩上販賣,賺些糧米錢,聊以糊口。
得空之余,陳智就在家門口墾地種菜,收成后擇些好的,換點鹽油回來。
一日,陳智把鴨子趕到古巖山背面水草豐茂的大洼地之后,閑來無事,有一腳沒一腳地,便登上到古巖山的古巖寺(后來古巖寺遷建大香山,更名補陀巖)。
進入廟宇,見過觀音菩薩,陳智不禁心思涌動。
陳智回想自己堂堂男子漢,為生活所迫,單門獨戶,從異地的南斗村遷居山格村,終日巡水放鴨,也不知道有沒有興旺發達之日?
尋思一番,虔誠地拜過觀音菩薩之后,陳智走出廟門,朝著山后小路繼續閑逛。
沒走出幾步,突然,陳智發現草叢中,有一株野淮山,藤條粗壯,葉片綠黑,更為奇怪的是藤節生長葉梗的地方,結出一顆顆“淮山籽”。
“好兆頭!”陳智大喜過望,雖然他識字不多,但也隱約懂得這株奇特的野山藥,蘊含這“枝繁葉茂,子孫滿堂”的寓意。
陳智小心翼翼地采下一串“淮山籽”,藏到口袋里。
當日,趕鴨回巢后,陳智拎出鋤頭,來到門前菜地一角,整高土壟,把帶回的“淮山籽”悉數種到土壟上。
每天給菜地澆水,陳智也不忘給漸漸探出苗葉來的淮山苗們叫上一兩瓢。
貳
生生不息
由夏而秋,由秋而冬。
陳智家門口的那幾株野淮山,也從小小的苗葉,長成一片翠綠。
陳智給柔軟的藤條支起竹竿,落葉歸根,顆顆成熟個大的“淮山籽”裸露其上,讓陳智大為驚訝。
陳智猜想,要結這么大的“淮山籽”,地里的山藥肯定小不到哪里去。
果不其然,他一鋤比一鋤揮得更為起勁。收成歸來,陳智僅留下幾根筆直粗壯的,其余的統統挑到長坑集市上。
一到集市,陳智的淮山鶴立雞群,一擔淮山很快兜售一空。
陳智非常高興,一路小跑回來,把家里留下的淮山去了皮,做成淮山清湯,和著地瓜飯等幾個清供,畢恭畢敬地端到古巖寺,虔心敬奉觀音菩薩。
第二年,陳智利用所采下的淮山籽,于房前屋后,成壟成畦地種下淮山,當年大獲豐收。
陳智大喜過望,連鴨子也不放了,自此,潛心侍農,專門研究淮山種植,后來他還發現用淮山截節種植收成更好的方法,這是后話。
依靠種淮山,陳智發家致富,他翻倒草寮,建起白墻青瓦“十間張”大厝,喚名“林兜厝”。
陳智的后代秉承先祖種植淮山傳統,由林兜厝出發,生兒育女,不斷繁衍生息,成為如今山格村三大族姓之一。
陳智作為山格陳氏開山基祖,其所建“林兜大厝”,也成為現今山格村陳氏祖宇。
▲山格淮山基地種植出的淮山
叁
名揚天下
依靠種植淮山發家致富后的山格陳氏家族,一向勉勵子孫要勤儉持家,要禮佛敬賢,要知書達理。
在山格村,陳氏家族平時大都勤勞節儉,逢上初一十五,就會用淮山做些菜肴,敬奉天公、菩薩諸神明,并教導堂前子孫熱情好客,做好人懂感恩,寬胸懷不結怨……
公元1657年(清順治丁酉年),山格陳氏族親中,有位叫陳嘉章的讀書人,鄉試高中第39名,被舉薦為邵武府教諭。
陳嘉章金榜題名的消息,傳回家鄉山格村,鄉里鄉親一片歡欣鼓舞。大伙兒圍繞在林兜祖宇前,商議著用最好的家鄉菜,來嘉獎這位勤奮進取的本家學子。
慶功宴舉辦正當其時,陳嘉章由一幫文朋詩友陪伴著,回到林兜祖宇大堂前來。
陳嘉章焚香叩首,拜過天公拜菩薩,拜過祖先拜父母。然后,在鄉人的簇擁下,和遠道而來的各地文朋詩友,一一入席,列坐其次。
“淮山燉排骨”、“淮山豬腳煲” ……一道道由山格淮山為主菜的美味佳肴,端到宴桌上來。
由于山格淮山生長期較長,淀粉、纖維素等內含物豐富,跟豬排骨、豬腳等燉在一起,酥而不爛,甘甜爽口,自然成為席上“哄搶”之物。
席間,有一詩友在品過幾塊山藥之后,覺得非常好,但不知淮山為何物,就悄悄地問一旁的陳嘉章。
陳嘉章暗自揣度,淮山是山藥的一個優良品種,如果介紹其是山藥,豈不是埋沒了淮山的優點?于是他脫口而出:“山格淮山,藥食同源,酥而不爛,薯中人參!”
“山格淮山,酥而不爛,潤而不油,真是天賜的素食佳品!”詩友大為贊嘆,一時間,眾多文朋詩友頗有同感,跟著作詩道出山格淮山的好處來。
山格淮山,自此正式定名,經由陳嘉章的文朋詩友們廣泛傳播,山格淮山,也從陳嘉章高中舉人開始,名揚天下。